建议改善我市交通环境,缓解主城区交通压力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8-04-09 字号:大 中 小
市政协委员张晓静反映,近年来,我市汽车保有量平均每年增速超过15%,截至2017年底,我市民用汽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由此产生的主城区交通拥堵以及因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多,交通拥堵、停车难等现象已成为当前影响市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出行的重要问题。
一、交通拥堵形成的主要原因
1、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特别是私家车的数量增长迅猛。井喷式的汽车数量增长,给有限的道路资源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压力。
2、早、晚高峰及节假日车流量大,体现在市区南北道路、主要路口、中小学校门口以及天一广场、中北等繁华商业圈附近。
3、路网结构不合理,由于历史原因和对城市规划的预见不足,造成城市公共交通配建标准低。体现在桥东、桥西路网密度不平衡,桥西路网密度大于桥东,桥东“老城区”道路狭窄,车道分流设施不足。
4、文明交通意识淡薄,抢道、加塞等不文明行车行为对交通影响较大,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制约措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匮乏,宣传发动不广泛。
二、建议
1、加快发展和实施公交优先政策。今年1月1日正式启用了3条公交专用道,确立了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和优先发展的地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车流量和道路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快推进公交优先的政策引导,在中兴大街(守敬路-新华路)、新华路(新西街-团结大街)等车流量大且有条件实施的路段增设公交专用道,提升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引导广大市民群众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作为主要出行方式,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拥堵、出行不便、停车难、环境污染等矛盾。
2、完善空间布局。针对我市桥东“老城区”、桥西“新城区”现状,应以更加合理的规划空间布局驱动人流、车流的合理流动,将新建、改建的医疗、教育、金融、商业、大型企事业单位等资源配置适当向桥西倾斜,减轻“老城区”人口、交通压力。
3、优化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在加强主干道优化建设的基础上,对次干道、支路进行再优化。配置绿化带、交通隔离栏等交通设施,对双向车道以及机动车、非机动车道之间进行有效隔离,防止车流高峰期间的“一团糟”现象;对新西街、建设西大街韩演庄回迁小区等车道狭窄的路段,取消影响通行的停车位,增强通行效率。
4、构建文明交通体系。一是要增强宣传教育,在我市主流媒体、电台广泛宣传,开展安全交通进校园、企业、社区等活动;二是增强执法力度,在易违章地点、人行横道安装交警摄像头,加大抓拍力度,适度曝光,促进交通秩序的不断规范。